病毒性肝炎是什麼
病毒性肝炎是一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炎症,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肝病。它是全球最常見的肝病之一,與肝硬化、肝功能衰竭及肝癌等疾病密切相關。根據病原體的不同,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為五種類型:甲型肝炎 (HAV)、乙型肝炎 (HBV)、丙型肝炎 (HCV)、丁型肝炎 (HDV) 和 戊型肝炎 (HEV)。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傳播途徑、臨床表現和健康影響。
一、病毒性肝炎的類型
1. 甲型肝炎 (HAV)
- 病因:由甲型肝炎病毒 (HAV) 引起。
- 傳播途徑: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,如飲用受污染的水、食物或接觸受感染者。
- 特點:
- 多為急性感染,不會進展為慢性肝炎。
- 病毒清除後可獲得終身免疫。
- 症狀:
- 發熱、疲倦、食欲不振
- 黃疸(皮膚和眼白變黃)
- 尿液顏色加深
- 預防:
- 接種甲型肝炎疫苗
- 改善衛生條件,注意飲食和水源安全
2. 乙型肝炎 (HBV)
- 病因:由乙型肝炎病毒 (HBV) 引起。
- 傳播途徑:
- 血液傳播(如輸血、共用針頭)
- 母嬰垂直傳播(生產過程中)
- 性接觸
- 特點:
- 急性感染可能進展為慢性肝炎,特別是在嬰兒和幼童中。
- 慢性乙肝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。
- 症狀:
- 急性期:疲勞、關節痛、黃疸、右上腹不適
- 慢性期:通常無明顯症狀,但肝損傷持續進行。
- 預防:
-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
- 避免高危行為,如共用針具
- 母嬰阻斷(對新生兒接種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)
3. 丙型肝炎 (HCV)
- 病因:由丙型肝炎病毒 (HCV) 引起。
- 傳播途徑:
- 血液傳播(如輸血、共用針頭)
- 罕見情況下可通過性接觸或母嬰傳播
- 特點:
- 感染後約70%-85%會進展為慢性肝炎。
- 慢性感染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。
- 沒有預防疫苗,但可通過抗病毒治療(如直接抗病毒藥物,DAAs)治愈。
- 症狀:
- 急性期多無明顯症狀
- 慢性期可能出現疲勞、肝功能受損相關表現
- 預防:
- 避免共用針具
- 加強血液篩查
- 遵守感染防控措施
4. 丁型肝炎 (HDV)
- 病因:由丁型肝炎病毒 (HDV) 引起。
- 傳播途徑:
- 血液傳播
- 性接觸
- 特點:
- 必須依賴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(HDV只能在HBV感染者中生存)。
- 對HBV感染者來說有更高的肝損傷風險。
- 預防:
-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(間接預防HDV)
5. 戊型肝炎 (HEV)
- 病因:由戊型肝炎病毒 (HEV) 引起。
- 傳播途徑:與甲型肝炎類似,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。
- 特點:
- 通常導致急性肝炎,少數情況下可進展為慢性(主要在免疫抑制者中)。
- 孕婦感染戊型肝炎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,如急性肝功能衰竭。
- 症狀:
- 發熱、乏力、黃疸、右上腹痛
- 預防:
- 改善衛生條件
- 在某些國家有戊型肝炎疫苗(尚未全球普及)
二、病毒性肝炎的診斷
診斷病毒性肝炎需要結合臨床表現、實驗室檢測及影像學檢查:
- 血液檢測:
- 檢測肝功能指標(如ALT、AST、膽紅素)
- 抗體檢測(如抗HAV IgM、HBsAg、抗HCV抗體)
- 病毒載量檢測(如HBV DNA、HCV RNA)
- 影像學檢查:
- 肝臟活檢(必要時):評估肝臟損傷程度。
三、病毒性肝炎的治療
1. 急性病毒性肝炎:
- 多數急性感染為自限性,主要採取支持療法(如休息、營養支持)。
- 重症急性肝炎可能需要住院治療。
2. 慢性病毒性肝炎:
- 乙型肝炎 (HBV):
- 抗病毒藥物(如恩替卡韋、替諾福韋)可抑制病毒複製,減少肝損傷。
- 丙型肝炎 (HCV):
- 直接抗病毒藥物(DAAs)可實現高治癒率。
- 丁型肝炎 (HDV):
- 治療較為困難,干擾素療法可能有一定效果。
- 肝硬化或肝癌:
- 需要針對性治療,如肝移植、抗癌治療等。
四、病毒性肝炎的預防
- 疫苗接種:
- 甲型和乙型肝炎有安全有效的疫苗。
- 對高危人群(如醫務人員、新生兒)應優先接種。
- 改善衛生條件:
- 注意飲食和飲水安全,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。
- 避免高危行為:
- 避免共用針具或未經消毒的醫療器具。
- 使用安全套防止性傳播。
- 血液篩查:
- 加強輸血和器官移植過程中的病毒檢測。
五、病毒性肝炎的影響
- 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統計:
- 全球約有 2.96億人攜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。
- 約 5800萬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。
- 每年病毒性肝炎導致約 140萬例死亡。
- 乙肝和丙肝是全球肝癌的主要病因。
病毒性肝炎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,加強疫苗接種、提高診斷和治療率、推廣衛生教育是有效控制和消除病毒性肝炎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