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腫瘤

發布時間:2025-01-13
最後更新:2025-01-13

肝腫瘤(Liver tumors)是一種發生在肝臟內的異常細胞增生,可分為良性惡性兩種類型。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器官,負責多種生命重要功能,包括代謝、排毒和儲存養分,因此肝腫瘤的影響可能非常廣泛。

1. 肝腫瘤的分類

(1) 良性肝腫瘤

良性肝腫瘤一般增長緩慢,通常不會轉移或威脅生命,但可能引發症狀或併發症。

  • 常見類型
    1. 肝血管瘤:最常見的良性肝腫瘤,多數無症狀,偶爾會引起腹痛或不適。
    2. 肝腺瘤:與口服避孕藥或激素治療相關,多見於年輕女性。
    3. 局灶性結節性增生(FNH):通常無需治療,但可能與肝血管異常有關。

(2) 惡性肝腫瘤

惡性肝腫瘤可能威脅生命,通常需要積極治療。

  • 原發性肝癌:指腫瘤直接起源於肝臟。
    • 肝細胞癌(HCC):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肝腫瘤,與慢性肝病(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硬化)高度相關。
    • 肝內膽管癌(ICC):起源於肝內膽管的惡性腫瘤。
  • 轉移性肝癌:指其他部位的癌症(如結腸癌、乳腺癌)轉移到肝臟。

2. 肝腫瘤的病因與危險因素

(1) 良性肝腫瘤的病因

  • 肝血管瘤:成因尚不明確,可能與血管發育異常有關。
  • 肝腺瘤:與激素(如避孕藥)使用、代謝疾病相關。
  • FNH:可能與肝血流動力學異常有關。

(2) 惡性肝腫瘤的危險因素

  • 肝細胞癌(HCC)
    • 慢性病毒性肝炎(如乙肝丙肝
    • 長期酗酒導致的酒精性肝病
    •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(NAFLD)
    • 肝硬化(任何原因引起的)
    • 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(如發霉的穀物和堅果)
  • 肝內膽管癌(ICC)
    • 慢性膽管疾病(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)
    • 胆囊結石或膽管寄生蟲感染(如肝吸蟲)

3. 肝腫瘤的症狀

肝腫瘤的症狀取決於腫瘤的大小、位置及其是否惡性。早期可能完全無症狀。

常見症狀

  1. 腹部不適或疼痛:尤其是右上腹。
  2. 腹脹:可能與腫瘤增大或腹水有關。
  3. 食慾不振與體重減輕
  4. 黃疸:皮膚或眼白變黃,提示膽管受壓或肝功能受損。
  5. 疲倦與虛弱:由於肝功能下降或貧血。
  6. 腫塊:部分患者在右上腹可觸摸到腫塊。

4. 肝腫瘤的診斷

診斷肝腫瘤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方法,以確定腫瘤的類型、大小及是否擴散。

(1) 血液檢查

  • 甲胎蛋白(AFP):肝細胞癌的標誌物。
  • 肝功能檢測(ALT、AST、膽紅素等)。

(2) 影像學檢查

  • 超聲波(肝臟超聲):初步篩查。
  • CT掃描與MRI:更詳細的腫瘤成像,幫助區分良性與惡性。
  • PET-CT:檢測是否有轉移。

(3) 活檢

  • 通過針吸活檢獲取腫瘤組織,進行病理學檢查。

5. 肝腫瘤的治療

治療方式依據腫瘤的類型、大小、肝功能狀況及患者的全身健康狀況而定。

(1) 良性肝腫瘤

  • 觀察與隨訪:無症狀的小型良性腫瘤通常無需治療。
  • 手術切除:若腫瘤過大或出現併發症(如腫瘤破裂)。

(2) 惡性肝腫瘤

  • 手術切除:對於局限性肝癌患者是首選治療方法。
  • 肝移植:適用於肝硬化患者或無法切除的腫瘤。
  • 局部治療
    • 射頻消融(RFA):通過高溫破壞腫瘤。
    • 經動脈化療栓塞術(TACE):通過肝動脈注入化療藥物和栓塞劑。
  • 全身治療
    • 靶向治療(如索拉非尼、樂伐替尼)。
    • 免疫療法(如PD-1/PD-L1抑制劑)。
    • 化療:對轉移性肝癌效果有限,但可用於膽管癌。

6. 常見問題解答

(1) 肝腫瘤一定是癌症嗎?

不是。肝腫瘤包括良性和惡性兩類,良性腫瘤如肝血管瘤一般無需治療,而惡性腫瘤如肝細胞癌則需要積極干預。

(2) 肝腫瘤可以預防嗎?

部分肝腫瘤可以預防:

  •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。
  • 避免酗酒。
  • 控制體重,預防脂肪肝。
  • 避免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。

(3) 肝腫瘤是否能完全治癒?

  • 良性腫瘤通常預後良好,治癒率高。
  • 惡性腫瘤的治癒率取決於早期診斷和治療,早期肝細胞癌通過手術或肝移植,治癒率可大幅提高。

(4) 哪些人應該定期篩查肝癌?

  • 慢性乙肝或丙肝感染者。
  • 有肝硬化病史者。
  • 有肝癌家族史者。

肝腫瘤的類型多樣,從無害的良性腫瘤到威脅生命的惡性腫瘤不等。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升預後的關鍵。對於高危人群,定期篩查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肝癌的主要手段。如果懷疑有肝腫瘤,應及時就醫並接受專業診斷和治療。

目錄

你有興趣以下的

注意:本網站的內容僅供參考和一般資訊目的,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任何在本網站上提供的資訊都不應視為替代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在做出任何健康相關決定之前,請咨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