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呼吸系統疾病
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什麼?
慢性呼吸系統疾病(英文: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)指長期(數月至數年)影響氣道、肺組織或肺血管功能的疾病,通常不可逆且逐漸惡化。這類疾病多與環境暴露、遺傳因素、感染或免疫異常相關,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或心臟併發症。以下介紹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種類、病因、症狀、診斷方法、治療方式、預防方法及常見問題。
常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
1. 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
- 定義:氣流受阻的進行性疾病,包括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。
- 成因:主要因長期吸菸、空氣污染(如PM2.5)、職業粉塵暴露(如煤礦工人)。
- 症狀:持續咳嗽、咳痰、活動後呼吸困難(如爬樓梯時氣促)。
2. 支氣管哮喘(Asthma)
- 定義:氣道慢性炎症導致可逆性氣流受限,常因過敏或刺激物誘發。
- 成因:遺傳過敏體質、塵蟎/花粉過敏、冷空氣或呼吸道感染。
- 症狀:反覆喘息、胸悶、夜間或清晨咳嗽加劇。
3. 肺纖維化(如特發性肺纖維化,IPF)
- 定義:肺部組織異常增生疤痕,逐漸喪失氣體交換功能。
- 成因:不明(特發性)、長期吸入有害物質(如石棉)、自體免疫疾病。
- 症狀:乾咳、進行性呼吸困難(連靜止時也感到氣促)。
4. 支氣管擴張症(Bronchiectasis)
- 定義:支氣管永久性擴張並積聚黏液,易反覆感染。
- 成因:先天性缺陷(如囊性纖維化)、嚴重肺炎後遺症。
- 症狀:大量膿痰、頻繁肺部感染、咳血。
5. 肺動脈高壓(PAH)
- 定義:肺動脈壓力異常升高,增加右心負荷。
- 成因:COPD晚期、先天性心臟病、自體免疫疾病。
- 症狀:疲勞、暈厥、下肢水腫(右心衰竭徵兆)。
6. 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(Sleep Apnea Syndrome)
- 定義:在睡眠期間反覆出現呼吸暫停或通氣不足的病症,導致睡眠結構破壞及血氧降低,常伴有打鼾。
- 成因:主要由上氣道阻塞(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,OSA)或中樞神經調控異常(中樞型睡眠呼吸暫停,CSA)引起。危險因素包括肥胖、頸部脂肪堆積、扁桃體肥大以及遺傳因素。
- 症狀:夜間打鼾、呼吸暫停、頻繁醒來、晨起頭痛;白天嗜睡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。
常見病因
1. 吸煙
吸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的主要誘因,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害肺部組織和氣道。
2. 環境污染
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(如工業廢氣、車輛尾氣、室內污染)可能引發或加重呼吸道疾病。
3. 職業暴露
職業環境中的粉塵、化學物質(如矽粉、石棉等)會對肺部造成慢性損害。
4. 感染
反覆的呼吸道感染可能導致支氣管擴張症或加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。
5. 遺傳因素
如 α-1 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有關。
常見症狀
- 呼吸道症狀:慢性咳嗽、咳痰(白色黏液或膿痰)、喘息、呼吸困難。
- 全身性影響:體重下降(因呼吸耗能增加)、杵狀指(肺纖維化患者)、紫紺(缺氧)。
- 急性加重期:症狀突然惡化,可能因感染或空氣污染誘發。
診斷方式
1. 肺功能測試(PFT):
- COPD:FEV1/FVC比值<0.7確認氣流阻塞。
- 哮喘:支氣管激發試驗顯示氣道高反應性。
2. 影像學檢查:
- 胸部X光或CT:檢測肺氣腫、纖維化或支氣管擴張。
- 心臟超音波:評估肺動脈高壓對心臟的影響。
實驗室檢測:
- 動脈血氣分析:判斷缺氧(PaO2↓)和二氧化碳滯留(PaCO2↑)。
- 痰液培養:確認感染病原體(如支氣管擴張症患者)。
其他檢查:
- 支氣管鏡:直接觀察氣道結構或取活檢(懷疑肺癌或IPF時)。
- 基因檢測:診斷囊性纖維化等遺傳性疾病。
治療方法
1. 藥物治療
- 支氣管擴張劑:
- 短效β受體激動劑(SABA):沙丁胺醇(急性發作時使用)。
- 長效抗膽鹼藥物(LAMA):噻托溴銨(COPD長期控制)。
- 抗炎藥物:
- 吸入性糖皮質激素(ICS):布地奈德(減少哮喘炎症)。
- 口服類固醇:短期用於急性加重期。
- 標靶藥物:
- 抗纖維化藥物:尼達尼布(延緩IPF惡化)。
- 生物製劑:奧馬珠單抗(治療重度過敏性哮喘)。
2. 非藥物治療
- 氧氣療法:長期居家氧療(LTOT)用於嚴重缺氧患者。
- 肺復健計畫:結合呼吸訓練、運動與營養指導,改善生活質量。
- 手術:肺減容術(COPD晚期)、肺移植(終末期肺病)。
3. 控制併發症
- 抗生素:治療支氣管擴張症或COPD急性細菌感染。
- 利尿劑:緩解肺動脈高壓引發的下肢水腫。
- 無創通氣(NIV):用於COPD合併呼吸衰竭患者。
預防方法
- 戒菸與避免刺激物:
- 流感疫苗(每年接種)。
- 肺炎鏈球菌疫苗(兒童、老年人)。
- 新冠疫苗及加強針。
- 疫苗接種:
- 流感疫苗:每年接種,減少呼吸道感染風險。
- 肺炎鏈球菌疫苗:建議COPD或支氣管擴張症患者接種。
- 環境控制:
- 使用空氣淨化器減少室內過敏原(如塵蟎、寵物皮屑)。
- 保持濕度<50%以抑制黴菌生長。
- 自我監測:
- 戒煙並遠離二手煙。
- 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以增強免疫力。
常見問題
1.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是否可以治癒?
多數慢性疾病(如COPD、肺纖維化)無法完全治癒,但可通過治療控制症狀、延緩惡化。部分哮喘患者可能隨年齡增長症狀減輕。
2. 如何預防慢性呼吸系統疾病?
- 戒煙:避免吸煙和二手煙暴露。
- 改善空氣質量:減少空氣污染暴露,保持室內通風。
- 接種疫苗:定期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,預防呼吸道感染。
- 健康飲食與運動:增強免疫力,促進肺部健康。
3. 如何管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?
- 藥物治療:如支氣管擴張劑、吸入型糖皮質激素。
- 康復訓練:進行有氧運動和呼吸訓練,改善呼吸功能。
- 定期隨訪:監測肺功能和病情變化。
4.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需要注意哪些生活方式?
- 避免過度勞累和壓力,保持規律作息。
- 遠離可能誘發症狀的過敏源或刺激物。
- 注意冬季保暖,防止感冒加重病情。
5. 運動是否會加重呼吸困難?
適量運動(如步行、游泳)可增強肺功能,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。肺復健計畫能幫助患者掌握安全運動強度。
6. 長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是否有副作用?
可能導致口腔念珠菌感染或聲音嘶啞,使用後漱口可降低風險。全身性副作用(如骨質疏鬆)較少見。
7. 如何區分慢性咳嗽與肺癌?
肺癌常伴隨咳血、體重驟降、胸痛等警示症狀。若咳嗽持續超過8週,應儘早進行胸部CT檢查。
8. 何時需要考慮肺移植?
當藥物治療無效且預期壽命<2年時(如晚期IPF或COPD),需評估是否符合移植條件(年齡、其他器官功能)。
9. 慢性肺病患者的飲食建議?
- 高蛋白、高熱量飲食(如雞蛋、酪梨)維持肌肉量;避免過量碳水化合物(減少二氧化碳生成)。
- 少量多餐,避免飽脹影響呼吸。
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需長期管理,結合藥物、生活調整與定期追蹤。患者應戒菸、接種疫苗並避免環境刺激物,以降低急性加重風險。早期診斷與個體化治療(如生物製劑、肺復健)能顯著改善預後。若出現呼吸困難加劇或咳血等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