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結核

肺結核

發布時間:2025-04-01
最後更新:2025-04-01

肺結核

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(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)引起的慢性傳染病,主要侵犯肺部,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。儘管抗生素的發展顯著降低了其致死率,肺結核仍影響數百萬人,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與免疫低下人群中高發。它透過空氣飛沫傳播,潛伏期長且可能無症狀,使早期發現與控制更具挑戰性。吸入病菌後,部分人形成潛伏感染,僅少數發展為活動性肺結核。貧困、營養不良及HIV感染是重要危險因素。隨著耐藥菌株的出現,治療與預防面臨新難題。本文將全面介紹肺結核的定義、病因、症狀、診斷方法、治療策略與預防措施,幫助讀者認識這一古老卻依然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,並了解如何在2025年的醫療環境下有效應對。

肺結核是什麼?

肺結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, TB)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發的傳染性疾病,主要影響肺部,但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(如淋巴結、骨骼)。結核菌生長緩慢,耐酸性強,能在人體內潛伏數年。感染後,約90%的人進入潛伏狀態(Latent TB),免疫系統將病菌封閉於肺內結節中;約10%進展為活動性結核(Active TB),破壞肺組織並具傳染性。肺結核是結核病中最常見類型,佔病例約85%。

肺結核的病因

肺結核的病因與傳播密切相關:

  • 病原體:結核分枝桿菌,透過患者咳嗽、打噴嚏或說話時釋放的飛沫傳播。
  • 危險因素
    • 免疫低下:HIV/AIDS、糖尿病、癌症化療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增加活動性結核風險。
    • 社會環境:擁擠居住、貧困、通風不良促進傳播。
    • 營養不良:削弱免疫力,使潛伏感染轉為活動性。
    • 接觸史: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密切接觸者易感。

肺結核的症狀

潛伏結核無症狀,活動性肺結核的症狀包括:

  • 持續咳嗽(超過3週,可能帶血痰)
  • 發燒(尤其午後低熱)
  • 夜間盜汗
  • 疲倦與食慾下降
  • 體重減輕(俗稱「痨病」)
  • 胸痛或呼吸困難(若肺損傷嚴重) 若結核擴散至其他部位,可能出現淋巴結腫大、骨痛或腦膜炎症狀。

肺結核的診斷

診斷肺結核需結合多種方法:

  1. 病史與體檢:詢問症狀、接觸史,聽診肺部異常(如囉音)。
  2. 影像學
    • 胸部X光:顯示肺部空洞、結節或浸潤陰影。
    • CT掃描:更精確評估病灶範圍。
  3. 微生物學
    • 痰塗片顯微鏡:檢測耐酸桿菌。
    • 痰培養:確認結核菌(需數週)。
    • 核酸擴增試驗(如GeneXpert):快速檢測結核菌及耐藥性。
  4. 免疫學
    •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(TST):檢測潛伏感染(非特異性)。
    • 干擾素釋放試驗(IGRA):更準確識別潛伏結核。
  5. 其他:活檢或血液檢查輔助診斷。

肺結核的治療

治療肺結核需長期規律用藥,目標是殺滅病菌並防止耐藥性:

  • 標準療法: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「四聯療法」:
    • 初始階段(2個月):異煙肼(INH)、利福平(RIF)、乙胺丁醇(EMB)、吡嗪醯胺(PZA)。
    • 維持階段(4個月):異煙肼與利福平。
    • 總療程通常6個月,耐藥病例延長至18-24個月。
  • 耐藥結核(MDR-TB):使用二線藥物(如貝達喹啉),療程更長且複雜。
  • 支持治療:營養補充、戒菸與休息。
  • 監測:定期痰檢與影像學檢查,確保療效並管理副作用(如肝毒性)。

肺結核的預防

預防肺結核需個人與社會層面共同努力:

  • 疫苗:卡介苗(BCG)在嬰幼兒期接種,降低嚴重結核風險,但對成人肺結核保護有限。
  • 早期篩查:高危人群(如HIV患者)定期檢查。
  • 隔離與通風:活動性患者住院或居家隔離,避免傳播。
  • 潛伏結核治療:異煙肼預防性治療(6-9個月)降低活動性風險。
  • 公共衛生:改善居住條件、減少貧困與營養不良。
  • 健康教育:提高公眾對咳嗽禮儀與早期就診的認識。

肺結核的常見問題

1. 什麼是肺結核?

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(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) 引起的一種傳染性肺部疾病,主要影響肺部,但也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(如淋巴結、骨骼、腦膜等)。肺結核可以通過飛沫傳播,是一種需要及時診斷與治療的疾病。

2. 肺結核如何傳播?

肺結核主要通過飛沫傳播。當感染者咳嗽、打噴嚏、說話或唱歌時,釋放出含有結核桿菌的飛沫,周圍的人吸入後可能感染。

  • 注意:只有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具有傳染性,而潛伏性肺結核通常不會傳染。

3. 肺結核的症狀有哪些?

肺結核的症狀可能因病情輕重及個體差異而不同,但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持續咳嗽(超過2週,可能帶有痰或血絲)
  • 胸痛(尤其在深呼吸或咳嗽時)
  • 發熱(通常為低燒,下午或晚上更明顯)
  • 盜汗(夜間出汗)
  • 食慾減退體重減輕
  • 疲勞無力
  • 呼吸困難(病情嚴重時)

4. 什麼是潛伏性肺結核?

潛伏性肺結核是指體內存在結核桿菌,但免疫系統將其控制住,因此沒有症狀且不具傳染性。然而,潛伏性結核可能在免疫力下降時(如患病或壓力大時)進展為活動性結核。

5. 肺結核是如何診斷的?

診斷肺結核通常包括以下檢查:

  •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(PPD):在皮膚注射結核菌素,48-72小時後檢測反應。
  • 干擾素釋放試驗(IGRA):血液檢測,靈敏度更高,用於篩查潛伏性結核。
  • 痰液檢查
    • 痰塗片:顯微鏡下檢測結核菌。
    • 痰培養:培養分離結核桿菌(需要數周時間)。
    • 核酸擴增測試(NAAT):快速檢測結核菌DNA(幾小時內出結果)。
  • 胸部X光:檢查肺部是否有結核感染的特徵(如空洞或浸潤)。
  • CT掃描:更詳細地觀察肺部病變。

6. 肺結核如何治療?

肺結核的治療以抗結核藥物為主,通常需要長期規律用藥(6-9個月或更長)。治療方案包括:

  • 常用藥物
    • 異煙肼(INH)
    • 利福平(RIF)
    • 吡嗪酰胺(PZA)
    • 乙胺丁醇(EMB)
  • 治療階段
    • 密集期(前2個月):多種藥物聯合使用,快速殺滅細菌。
    • 鞏固期(後4-7個月):減少藥物種類,防止復發。
  • 規律用藥:患者需要遵守治療計劃,避免不規則用藥導致藥物耐藥性。

7. 肺結核治療期間應注意什麼?

  • 規律用藥:切勿自行停藥或漏服,否則可能導致耐藥性結核發生。
  • 避免傳播:在治療初期,患者應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,尤其是在家中或公共場合。戴口罩可減少傳播風險。
  • 健康生活:保持營養均衡,增強免疫力。
  • 定期復診:定期檢查痰液和肺部狀況,確保治療有效。
  • 注意副作用:抗結核藥物可能引起肝毒性、胃腸不適或視力問題,出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。

8. 什麼是耐藥性肺結核?

耐藥性肺結核是指結核桿菌對常用抗結核藥物(如異煙肼或利福平)產生耐藥性。常見類型包括:

  • 多重耐藥結核(MDR-TB):對至少兩種一線藥物(異煙肼和利福平)耐藥。
  • 廣泛耐藥結核(XDR-TB):對多種一線和二線藥物耐藥,治療更困難。
    耐藥性肺結核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(18-24個月)和更昂貴的藥物。

9. 如何預防肺結核?

  • 接種卡介苗(BCG疫苗):尤其對兒童有效,可預防重症結核(如結核性腦膜炎)。
  • 避免接觸高危人群:如活動性結核患者,或在醫療場所佩戴口罩。
  • 改善生活條件:保持良好的通風,減少人員密集的環境。
  • 健康生活方式:增強免疫力,避免吸菸和酗酒。
  • 早期篩查與治療:高危人群(如免疫功能低下者)應定期檢查,及時治療潛伏性結核。

10. 肺結核是否會致命?

如果不及時治療,肺結核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,特別是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(如HIV感染者)。常見併發症包括:

  • 呼吸衰竭:由於肺部損傷嚴重,導致氣體交換障礙。
  • 結核性胸膜炎:感染擴散至胸膜,導致胸腔積液。
  • 結核性腦膜炎:結核擴散至腦部,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。
  • 全身性結核(粟粒性結核):結核菌通過血液傳播至全身多個器官。

及早診斷和規律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肺結核的死亡率。

11. 肺結核患者需要隔離嗎?

  • 活動性肺結核患者需要隔離,尤其在治療的前2週內,因此期間傳染性較高。
  • 一旦開始規律用藥且病情穩定,傳染性會迅速降低,通常無需繼續隔離。

12. 誰是肺結核的高危人群?

以下人群更容易感染結核:

  • HIV感染者:免疫功能低下,易進展為活動性結核。
  • 老年人:免疫力下降。
  • 營養不良者:如貧困地區居民。
  • 長期吸菸或酗酒者
  • 慢性病患者:如糖尿病、腎病患者。
  • 醫療工作者:長期接觸結核患者。
  • 密切接觸者:如家中有活動性結核患者。

肺結核雖可治癒,但其傳染性與耐藥性使其仍是全球健康威脅。2025年,隨著快速診斷技術與新型藥物的應用,治療成功率提升,但根除結核仍需全球合作。個人層面,保持健康生活與及早就醫是關鍵;社會層面,改善衛生條件與疫苗覆蓋率至關重要。若懷疑感染,應立即尋求專業評估。

目錄

你有興趣以下的

注意:本網站的內容僅供參考和一般資訊目的,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任何在本網站上提供的資訊都不應視為替代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在做出任何健康相關決定之前,請咨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