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竇炎
鼻竇炎是一種影響鼻腔旁氣竇黏膜的炎症性疾病,全球數億人深受其擾。它因發病機制多樣、症狀廣泛而成為耳鼻喉科常見病症。鼻竇是位於顱骨內與鼻腔相連的空腔,當其通氣或引流受阻時,易因感染或過敏引發炎症。鼻竇炎可分為急性(持續數週)、慢性(超過12週)及復發性類型,多數由感冒或過敏觸發,部分則與解剖異常或環境因素相關。其症狀如鼻塞、面部疼痛常影響日常生活,若不妥善處理,甚至可能併發嚴重後果。隨著環境污染與過敏性疾病增加,鼻竇炎發病率逐年上升,但現代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技術也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。本文將全面介紹鼻竇炎是什麼、病因、症狀、診斷方法、治療選擇、預防和常見問題。
鼻竇炎是什麼?
鼻竇炎(Sinusitis)是指鼻竇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發炎。鼻竇包括額竇(前額)、篩竇(眼間)、上頜竇(臉頰)及蝶竇(鼻後深處),其功能是分泌黏液、調節空氣並減輕頭部重量。正常情況下,鼻竇通過小開口與鼻腔相通,黏液可順利排出。但當這些通道因感染、過敏或結構異常阻塞時,黏液滯留便成為細菌或病毒滋生的溫床,引發炎症。根據病程,鼻竇炎分為急性(少於4週)、亞急性(4-12週)、慢性(超過12週)及復發性(一年多次發作)。
鼻竇炎的病因
鼻竇炎的病因多樣,常見誘因包括:
- 感染:病毒性感冒常為起因,約10%病例繼發細菌感染(如肺炎鏈球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)。
- 過敏:花粉、塵蟎等過敏原導致鼻黏膜腫脹,阻塞鼻竇。
- 解剖因素:鼻中隔偏曲、鼻息肉或先天性鼻竇狹窄增加風險。
- 環境刺激:空氣污染、菸草煙霧或乾燥氣候損害黏膜。
- 免疫問題:糖尿病、HIV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削弱免疫力。
- 其他:牙根感染(牙源性鼻竇炎)或外傷也可能誘發。
鼻竇炎的症狀
鼻竇炎症狀因發病部位與程度而異,主要包括:
- 鼻塞與流膿性鼻涕(黃綠色分泌物)
- 面部疼痛或壓迫感(額頭、眼周或臉頰)
- 嗅覺減退
- 頭痛(低頭或用力時加劇)
- 咳嗽(分泌物倒流喉部引起)
- 發燒(急性感染時常見) 慢性鼻竇炎可能伴隨疲倦、耳悶或牙痛,症狀較輕但持久。
鼻竇炎的診斷
診斷鼻竇炎需結合病史、檢查與影像學:
- 病史評估:詢問症狀持續時間、誘因及相關疾病。
- 臨床檢查:用鼻鏡或內視鏡觀察鼻腔腫脹、分泌物或息肉。
- 影像學:
- X光:顯示鼻竇積液或混濁。
- CT掃描:精確定位病變,適用於慢性或疑似併發症病例。
- 輔助測試:過敏試驗、細菌培養或血液檢查確定病因與感染類型。
鼻竇炎的治療
治療旨在緩解症狀、消除炎症並恢復鼻竇功能:
- 藥物治療:
- 鹽水沖洗:清除鼻腔黏液,減輕水腫。
- 鼻用減充血劑:短暫改善鼻塞(限用3-5天)。
- 抗生素:細菌性感染時使用(如阿莫西林),療程7-14天。
- 類固醇:鼻噴劑(如布地奈德)或短期口服類固醇減炎。
- 抗組胺藥:針對過敏性鼻竇炎。
- 手術:慢性或復發性病例可行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(FESS),清除阻塞並改善引流。
- 支持療法:多飲水、熱敷面部或使用加濕器舒緩不適。
鼻竇炎的預防
預防鼻竇炎需從生活習慣與健康管理著手:
- 保持鼻腔衛生: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,特別在感冒或過敏期。
- 避免感染:勤洗手、避免接觸病患並接種流感疫苗。
- 控制過敏:減少過敏原暴露,必要時使用抗過敏藥。
- 改善環境:保持空氣濕潤,避免菸霧與污染。
- 矯正結構問題:如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,及早治療。
鼻竇炎的常見問題
1. 什麼是鼻竇炎?
鼻竇炎是指鼻竇(位於面部骨骼中的空腔)內膜發炎。鼻竇炎通常由感染(病毒、細菌或真菌)、過敏或其他刺激物引起,導致鼻竇內部黏膜腫脹、分泌物堆積,進而引發症狀。
2. 鼻竇炎有哪些分類?
鼻竇炎根據病程長短分為以下幾類:
- 急性鼻竇炎:症狀持續少於4週,通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。
- 亞急性鼻竇炎:症狀持續4-12週。
- 慢性鼻竇炎:症狀持續超過12週,可能與過敏、鼻中隔偏曲或其他慢性炎症相關。
- 反覆性急性鼻竇炎:一年內發生4次或更多急性鼻竇炎,每次症狀完全緩解後又復發。
3. 鼻竇炎的常見症狀是什麼?
鼻竇炎的症狀可能因嚴重程度和病因不同而有所差異,但常見的症狀包括:
- 鼻塞或流鼻涕(可能為黃綠色稠鼻涕)
- 面部疼痛或壓迫感(尤其是額頭、眼睛周圍或鼻樑兩側)
- 頭痛(特別是在彎腰或低頭時加重)
- 嗅覺減退或喪失
- 咳嗽(特別是在晚上)
- 喉嚨痛或口臭
- 耳壓或耳痛
- 發燒(通常見於細菌感染)
4. 鼻竇炎是如何診斷的?
診斷鼻竇炎通常基於病史和體檢,必要時進行以下檢查:
- 鼻內鏡檢查:通過鼻內鏡觀察鼻腔和鼻竇內部情況。
- 影像學檢查:如CT掃描,用於評估鼻竇結構異常或慢性鼻竇炎。
- 細菌培養:從鼻竇分泌物中取樣,確定是否存在細菌感染及其類型。
5. 鼻竇炎的常見病因是什麼?
鼻竇炎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,包括:
- 病毒感染:是急性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因,如普通感冒。
- 細菌感染:病毒感染後續可能引發細菌性鼻竇炎。
- 過敏性鼻炎:過敏引起的黏膜腫脹會阻塞鼻竇通道。
- 鼻腔結構異常:如鼻中隔偏曲、鼻息肉或鼻竇狹窄。
- 免疫系統問題:免疫功能低下者更容易感染。
- 空氣污染或刺激物:如香煙煙霧、化學氣體等。
- 游泳或潛水:鼻竇中的壓力變化可能導致感染。
6. 如何治療鼻竇炎?
急性鼻竇炎
- 病毒性鼻竇炎(多數情況下由病毒引起):
- 保持鼻腔濕潤(如使用生理鹽水噴霧)。
- 熱敷面部以減輕鼻竇壓迫感。
- 使用去充血劑(短期使用)。
- 止痛藥(如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)緩解頭痛或面部疼痛。
- 鼻竇炎通常可自行痊癒,無需抗生素。
- 細菌性鼻竇炎(少數情況需抗生素治療):
- 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)可能在症狀持續10天或症狀惡化時使用。
- 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進一步干預。
慢性鼻竇炎
- 藥物治療:
- 鼻用類固醇噴霧(減輕炎症)。
- 抗組胺藥(針對過敏性鼻竇炎)。
- 口服類固醇(嚴重情況下短期使用)。
- 手術治療:
- 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(FESS),用於清理鼻竇阻塞或結構異常。
7. 鼻竇炎和普通感冒有什麼區別?
- 普通感冒:通常是病毒感染,症狀持續7-10天,鼻涕清澈較多。
- 鼻竇炎:症狀持續時間更長,鼻涕可能變稠且呈黃綠色,伴隨面部疼痛和壓迫感。
8. 鼻竇炎是否會傳染?
- 鼻竇炎本身不傳染,但引起鼻竇炎的病毒(如感冒病毒)可能傳染。因此,與他人接觸時應注意衛生,例如勤洗手和避免共用物品。
9. 如何預防鼻竇炎?
- 保持鼻腔濕潤,避免鼻腔乾燥。
- 避免接觸感冒患者或過敏原。
- 戒菸並避免接觸二手菸。
- 使用加濕器保持室內空氣濕潤。
- 定期清洗鼻腔(如使用生理鹽水沖洗)。
- 及時治療過敏性鼻炎和感冒,以防止進一步感染。
10. 鼻竇炎會引起哪些併發症?
如果未及時治療,鼻竇炎可能引發以下併發症:
- 眼部感染:如眼眶蜂窩組織炎。
- 腦部感染:如腦膜炎或腦膿瘍(罕見)。
- 骨骼感染:如骨髓炎。
- 慢性鼻竇炎:反覆發作或長期未治癒。
鼻竇炎雖多數為良性疾病,但若忽視治療,可能引發眼眶蜂窩織炎、腦膿瘍等嚴重併發症。2025年,隨著空氣品質監控與微創手術技術的進展,鼻竇炎的管理更為精準。然而,預防仍是最佳策略,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早期干預能顯著降低發病風險。若症狀持續超過10天或伴隨高燒、視力異常,應立即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