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易激綜合徵 (IBS)

發布時間:2025-02-01
最後更新:2025-02-01

腸易激綜合徵

腸易激綜合徵是什麼?

腸易激綜合徵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簡稱 IBS)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,主要表現為腹痛、腹脹、排便習慣改變(如腹瀉、便秘或兩者交替)。IBS 是一種慢性疾病,病程波動,症狀可反覆發作,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顯著影響,但通常不會導致嚴重併發症。IBS 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與腸道功能障礙、腸腦軸失調、腸道菌群紊亂等多因素相關。

IBS 的類型

根據 IBS 患者的主要排便特徵,分為以下 4 類:

  1. IBS-D(以腹瀉為主)
    • 排便次數增加,糞便稀薄或水樣。
  2. IBS-C(以便秘為主)
    • 排便困難,糞便硬結或顆粒狀,排便次數減少。
  3. IBS-M(混合型)
    • 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。
  4. IBS-U(未分類型)
    • 症狀不符合上述類型的診斷標準。

IBS 的病因與誘發因素

IBS 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,可能與以下多種因素有關:

1. 腸道運動異常

  • 腸道蠕動功能過快(導致腹瀉)或過慢(導致便秘)。

2. 腸腦軸失調

  • 腸腦軸是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雙向調節系統,精神壓力、焦慮、抑鬱可能導致腸腦軸失調,誘發 IBS。

3. 腸道菌群紊亂

  • 腸道菌群失衡會影響腸道功能,特別是在腸道感染後出現 IBS 症狀(感染後 IBS)。

4. 腸道敏感性增強

  • IBS 患者的腸道對正常生理刺激(如氣體、食物殘渣)過度敏感,容易出現腹痛和不適。

5. 飲食因素

  • 不耐某些食物(如乳糖、麩質)可能加重 IBS 症狀。
  • 高 FODMAP 飲食(發酵性低聚糖、雙糖、單糖和多元醇)可能誘發腹脹和腹瀉。

6. 遺傳與環境因素

  • 家族史可能增加 IBS 的發病風險,環境壓力(如童年創傷)也可能是誘發因素。

IBS 的症狀

IBS 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腹痛或腹部不適
    • 痛感多位於下腹部,通常與排便有關(排便後症狀緩解或加重)。
    • 疼痛特點為間歇性,可呈痙攣性或鈍痛。
  2. 排便習慣改變
    • 腹瀉型患者排便次數增加(每天超過 3 次),糞便稀薄或水樣。
    • 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難,糞便乾硬,排便次數減少(每週少於 3 次)。
    • 混合型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。
  3. 腹脹
    • 常感覺腹部脹滿,尤其在進食後或傍晚加重。
  4. 其他症狀
    • 黏液便、排便不完全感、排氣增多等。
  5. 非腸道症狀(部分患者)
    • 如疲勞、頭痛、睡眠障礙、焦慮和抑鬱。

注意:IBS 不會引起體重下降、出血性便血或貧血等「警示症狀」,如出現上述症狀需警惕其他疾病。

IBS 的診斷

IBS 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和症狀描述,並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。常用的診斷標準為 羅馬 IV 標準

  1. 核心診斷標準
    • 反覆性腹痛:在過去 3 個月內,每月至少有 1 天腹痛,且符合以下 2 項或更多:
      • 與排便相關(排便後症狀改善或加重)。
      • 與排便頻率改變有關。
      • 與糞便性狀改變有關。
  2. 排除其他疾病
    • IBS 是一種功能性疾病,需通過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,如炎症性腸病(IBD)、乳糖不耐症、腸道感染或結直腸癌。

排除診斷的檢查

  1. 血液檢查:檢查是否有炎症、感染或貧血。
  2. 糞便檢查:排除寄生蟲感染或炎症性腸病。
  3. 乳糖不耐受測試:排除乳糖不耐症。
  4. 結腸鏡檢查:適用於警示症狀(如便血、體重下降)或年齡超過 50 歲的患者。
  5. 腹部超聲或 CT:排除腸道腫瘤或其他病變。

IBS 的治療

治療 IBS 的目標是緩解症狀改善生活質量,並針對不同病因採取個體化治療。

1. 生活方式干預

  • 飲食調整
    • 低 FODMAP 飲食:減少氣體產生,改善腹脹和腹痛。
    • 減少咖啡因、酒精及高脂肪食物攝入。
    • 避免乳糖(如乳製品)或麩質(如小麥)等可能誘發症狀的食物。
  • 規律運動:如散步、瑜伽等,有助於減輕壓力和改善腸道功能。
  • 管理壓力:通過冥想、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緩解精神壓力。

2. 藥物治療

根據 IBS 的類型選擇藥物:

  • IBS-D(腹瀉型)
    • 止瀉藥:洛哌丁胺(Loperamide)。
    • 腸道調節劑:利那洛肽(Linaclotide)或利非司酮(Rifaximin)。
    • 5-HT3 受體拮抗劑:如阿洛司群(Alosetron,女性患者適用)。
  • IBS-C(便秘型)
    • 瀉藥:聚乙二醇(PEG)或乳果糖。
    • 腸促動劑:普卡那肽(Plecanatide)。
  • 腹痛和腹脹
    • 解痙劑:匹維溴胺(Pinaverium bromide)、美貝特(Mebeverine)。
    • 抗抑鬱藥(低劑量):如三環類抗抑鬱藥(阿米替林)或選擇性 5-HT 再攝取抑制劑(SSRIs),改善腸腦軸功能。

3. 益生菌治療

  • 益生菌可調節腸道菌群,減少腹脹和排便異常,但效果因個體差異而異。

4. 心理治療

  • 認知行為療法(CBT)、正念療法(Mindfulness Therapy)或催眠治療對於壓力相關 IBS 患者特別有效。

IBS 的預後與併發症

  • 預後:IBS 是一種良性疾病,不會發展為癌症或其他器質性疾病,但症狀反覆發作可能影響生活質量。
  • 併發症:儘管 IBS 不會直接導致器質性損傷,但長期的腹痛、腹瀉或便秘可能導致焦慮、抑鬱或社交障礙。

IBS 的常見問題

  • IBS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?
    IBS 是多因素疾病,可能由腸腦軸失調、腸道菌群紊亂、腸道敏感性增強以及壓力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引起。
  • IBS 會癌變嗎?
    不會。IBS 是功能性腸道疾病,與腸道腫瘤無直接關聯,但需要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(如結腸癌)。
  •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患有 IBS?
    診斷 IBS 需符合羅馬 IV 標準,並通過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(如炎症性腸病、腸道感染)。
  • IBS 需要長期吃藥嗎?
    不一定。多數 IBS 患者可通過飲食調整、生活方式改變和緩解壓力控制症狀,僅在症狀加重時需要短期藥物治療。
  • 飲食如何幫助緩解 IBS?
    低 FODMAP 飲食已被證實對 IBS 患者有明顯改善作用,避免高氣體產生的食物(如豆類、洋蔥、乳製品)可減少腹脹和腹痛。

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常見但複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,儘管不會引起嚴重的器質性損傷,但其症狀可能顯著影響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。通過正確的診斷、飲食調整、生活方式干預和必要的藥物治療,大多數患者的症狀可以得到有效控制。對於長期受 IBS 困擾的患者,建議定期隨訪,並與醫生合作制定個體化的治療計劃。

目錄

你有興趣以下的

注意:本網站的內容僅供參考和一般資訊目的,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。任何在本網站上提供的資訊都不應視為替代專業醫療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在做出任何健康相關決定之前,請咨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的建議。